宇宙之维与唯音主义 —利盖蒂
当我们不再以牛顿力学来解释物理与太空,而是在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学说里审视人与世界时,利盖蒂的音乐与施特劳斯的音乐如爱因斯坦与牛顿的区别。现代主义的核心指向乃宇宙之维,不再以大地上那只落向牛顿的光亮苹果为描述对象。声音构成是物理的,也是相对的,即唯音主义。
作曲家 \ 利盖蒂(Gyorgy Ligeti)
1923—2006,当代古典音乐先锋派作曲家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巴托克过后,匈牙利最重要的音乐家。原籍匈牙利,1956年离开匈牙利,先在科隆作电子音乐实验,作为匈牙利犹太人的后代,他在匈牙利接受音乐教育,该国音乐深深植根于他的血液之中,并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György Ligeti - Atomosphere (1961)
György Ligeti - Requiem (1965)
“...我试图排斥对待音乐的结构主义立场……建立一种新的音乐织体概念。在这类音乐中没有‘事件’,而只有‘状态’,只是一个没有人烟的,想象中的音乐空间。音色通常只是音乐形式的一种工具,现在却摆脱了形式而自成一体。”“……音乐是以一种新型的乐队声音来体现的,音响的织体是那样的稠密,以致交织在一起的一件件乐器的音响都融化在总的织体之中,而完全丧失了各自的个性...”
从相对论问世起,世界进入了宇宙神秘主义或者说空间神秘主义的时代。西方古典音乐是大气层内的声音构成,而利盖蒂现代主义的《大气》,则属于“大气层外的声音”,现代主义的一大贡献是打开了事物的边界,释放了“自由”。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人究竟是“大地的生物”还是“宇宙间的生物”的讨论。这个困境对认识音乐尤为关键。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乐评家朗格写道:“现代音乐的问题不是一个采用不和谐音、古怪的旋律或奇特的音响的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新的人生观的问题。”
“利盖蒂于1961年创作的不带打击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作品《大气》...在这部作品中,他所要表现的就是一种“静态音乐”...不同于当时的序列音乐写法和偶然音乐写法...“通过整体序列那种谱面记谱的严密性、音乐结果的偶然性和音色效果的电声性而达到的”...由于这个作品的音响所表现出来的“云”一般的漂浮状,因此被英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利克(Stanley Kubrick)用作电影《2001:太空遨游》的配乐,描写太空环境中充满的未知与神秘...《大气》独特的音乐写作手法所引起的震撼,使听众破例地要求再演一次,这种状况是现代音乐演出中所从未发生过...”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这是自古以来各种权威话语对音乐的一个毫无争议的解释,也是被绝大多数音乐作品所证实的。因为一部音乐作品一旦开始后,它就处在了一种向前运动的状态,直到乐曲结束时,这一运动才会停止下来。音符时值的长短就造成一种时间上的对比,而整部作品就在这种对比中,体现出“快”和“慢”的时间感受。然而,利盖蒂却试图改变这一“铁的规律”,他要让音乐呈现出一种“静止的”状态,这促使他在20世纪开创了一种所谓的“静态音乐”的新形式。
利盖蒂的音乐创作观念独特性表现在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特征的思考上,具体可以归纳为对如下几对矛盾的解决:运动与静止、精确与模糊、语汇与句法。如果说在传统音乐的创作中,前两对矛盾的解决体现为强调前者而后一对矛盾的解决体现为强调统一的话,那么在利盖蒂的音乐中,则恰恰相反。
音乐与语言有着许多共同的性质,“清晰地”表达是一种一致的要求。绝大多数作曲家(包括传统的和许多20世纪的作曲家)也都是希望通过听众对自己所写下的每一个“清晰的”乐音的接受,从而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然而,利盖蒂却希望改变这一通常的创作思维习惯,他所写下的每一个音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人们听清它(当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如此),而是为了使人们听不清它,这就促使他创造出一种“以精确达到模糊”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音乐中有语汇与句法,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用一定数量的语汇构成句子,然后再形成一定的段落,最后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结构。这种语汇与句法各司其职并形成鲜明层次的关系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规律”,几乎是不可能打破的。然而,利盖蒂却试图打破它。他的音乐中也包含长短不同的各种语汇,但是这些语汇的陈述常常并形成更大的结构明确的句子,而是让它们连绵不断,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无法分开的整体,以至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音乐句法的感受。
利盖蒂的伟大之处除了在于他对音乐表现特征的独特思考外,还在于他找到了具体实施他的思考的写作技法。我们只要历数一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所创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出在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其创造性价值。
利盖蒂于1961年创作的不带打击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作品《大气》,使他在西方获得了第一次成功。在这部作品中,他所要表现的就是一种“静态音乐”,而采取的方法则是利盖蒂所创造出的“微复调”。这是利盖蒂最富创造性价值的一种写作手法,它不同于当时的序列音乐写法和偶然音乐写法,具体来说是“通过整体序列那种谱面记谱的严密性、音乐结果的偶然性和音色效果的电声性而达到的”。由于这个作品的音响所表现出来的“云”一般的漂浮状,因此被英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利克(Stanley Kubrick)用作电影《2001:太空遨游》的配乐,描写太空环境中充满的未知与神秘。库布利克对该曲的使用,使得这个作品的名气更大了。不过《大气》原并不是为这部电影所写的配乐,这个名称也并不是指宇宙中的大气,只是因为这部电影才使得它与宇宙大气产生了直接的联想。《大气》独特的音乐写作手法所引起的震撼,使听众破例地要求再演一次,这种状况是现代音乐演出中所从未发生过的。
这种表现静态的音乐作品还有管风琴曲《音量》、为大型乐队与声乐而作的《安魂曲》、古钢琴曲《连续的统一体》等,这些作品均通过密集的声部结合造成无法分辨细节的模糊整体,通过快速的运动造成停滞不前的错觉,为后来人们用音乐来表现静态的空间感开辟了道路。
利盖蒂于1962年创作的为100只节拍器而作的《交响诗》,是其在节奏写作手法方面所进行的一个极端的尝试。这个作品所用的乐器是节拍器,在这个作品中,100只相同的节拍器在同样上紧发条的情况下同时启动,随后依据其惯性持续进行下去,直到最后一个节拍器停止摆动。在乐曲进行的过程中,每一个节拍器的摆动速度都会逐渐放慢,由于每一个节拍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的减速度是互不一致的,这样就形成了横向不同步渐慢、纵向任意交叉的节奏组合运动,它的节奏效果是奇特的。
如果说这部作品观念创新的意义大于其艺术价值的话,那么通过这个极端性尝试,促使利盖蒂在后来钢琴系列练习曲中所采取的复合性节奏处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可以说开创了复杂性节奏写作的先河。在这些钢琴练习曲中,利盖蒂希望达到的一种节奏效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种奇妙的有序与无序的结合,这种结合反过来又产生出一种更高层次的有序意义”。利盖蒂的系列钢琴练习曲共有18首,可以说每一首都是精品,它们是他一生创作思想和技法的高度总结。
虽说上面提到的作品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利盖蒂在音乐的织体和节奏处理方面的独创性,但下面这些作品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是:第一和第二弦乐四重奏;双钢琴曲三首;大型舞台作品《伟大的死亡》;圆号三重奏;为大提琴、钢琴、小提琴和圆号而作的四部协奏曲等,这些作品也都极有创意且极富艺术性,它们的首演,几乎每一次都对现代音乐的创作观念和技法造成或大或小的冲击和推动,同时也都能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新的音响体验。 (From: GazeIntoHaze)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