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真理:生命的终极意义
PARK19前沿阅读
艺术与真理:生命的终极意义
来源:《当代人类思想与艺术前沿》
人类思想的动机、目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就是要引导人类 的文明与进步和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维特根斯坦说:万物流变,我们因受阻而无法把定真正的实在,而一个能独立思考的 人既使很少击中耙心,但他在不停的射向耙子。 浩渺宇宙,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人类的理性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而人类 理性的结晶:艺术与思想正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的真理和终极意义的思考和探寻。
维特根斯坦([奥地利]1889~1951)的全部博大而庞杂的思想都旨在用语言和命题的图式摄取和映射人类生存的真理。
他说:逻辑图象可以描画世界,事实的逻辑图象是思想,真的思想的总和是世界的图象。
他又说: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两个事实是:其一、真理和世界在语言和命题中以图象绽出自已。 其二、语言并无固定的本质,语言本身也是变动不居的,语言的意义在于其用法。 那么世界和真理何从把握? 只能在具体的世界中予以把握。
所以说一个命题只是世界的一个尺度,命题只能靠自已的力量呈现出事实。
而这也只是一种努力,而不能保证击中耙心。怎么办呢?实践吧,他说:天才就是依靠勇敢去实践的才能;要诚实,他说:当我们 的思想撞击到诚实的限度时就会陷入混乱;祈祷吧,他说:依靠良知,良知是上帝的声音,祈祷就是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还有禅,他说:一个囚禁在房间里的人能够出来,只要他拉门而不是推门。 在瞬变的世界和语言的奕局中思想之谜该如何把握? —保持清醒的觉知。
苏珊.桑塔格(1933-2004)被誉为“美国的良心”,“知识分子的理性和警觉”,“最具智慧的女人”,整个二十世纪在美国甚至世界她都是思想独立,自由理性和社会责任的化身,是人类思想与艺术界的偶像,对于人类的人文信念的坚守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桑塔格在论述惠特曼时说:他的视野试图超越美与丑,重要与琐屑之间的差别,在他看来对价值做出任何区分都似乎是势力的或奴性的,我们最勇敢,最激昂的文化革命先知提出的伟大的要求:要求率真,深刻的拥抱现实,拥抱实际经验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所有事实,哪怕是最卑贱的事实都是炽热的,被历史缔造成真实。
这是桑塔格借惠特曼阐释自己的美学要求:拥抱所有的现实,不要用既存的价值去衡量它,那免不了低级和狭隘,要包容和深入它们,从它们自身中发现生命力和价值。
桑塔格说:当事实自己散发出来时,事实被阵雨般的光簇拥着.......
关于文学她说:作家的职责是用良知讲出真相,文学是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尤其是在这个精神价值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也是一种勇敢和抵抗,是一种道德力量,小说家的任务是警惕虚假的文化地理,对人类生存的真实和真理作出独立而自由法人思考和判断。
因此她思考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掩盖色魔神父丑闻,追问美国9.11事件的历史根源中对布什政府的批评,揭露美国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真相和反对以色列入占领巴勒斯坦的观点无不深刻而犀利,正面而正义,以至引起美国政府和以色列主流媒体的震怒。
桑塔格的文学要求和作家的社会责任是一体的,关于艺术作品她提出反对阐释,直接感受作品本身的生命力,关于人类思想她要求要不断的进行反讽直至达到不能到达的空白;关于作家的任务她说:要勇敢的站出来讲出真相,以良知和真理测度人类生存的真实,抗击罪恶。
桑塔格是二十世纪人类信仰崩溃与价值倾頽中依然坚守的人类良知的珍稀回声。
卡尔维诺【意】(1923—1985)因突发脑溢血与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的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任何一个文学奖可以涵括的,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横跨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种范式,的确,人类生存的本质和结构,本体与价值的繁复变幻并不是简单的哪一种思想与模式所能穷尽的,他在其自传中说:一个场所只有变成内在的场所时所想象才能在此定居。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想象才能重新塑造出一个直击人类生存本质的艺术世界。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1947)以现实主义逼真笔触描写少年皮恩参加反法西斯地下组织从轻狂幼稚到成熟机智的过程。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以虚构的一场意大利与土尔其人的战争为背景,描述了子爵梅达尔多生命与心灵的搏斗的风云变幻,思考人类心灵的秘密与现实残酷侵噬的相生相克。
《树上的男爵》(1957)描写了少年柯希莫在一次家庭争执中怕上一棵圣烁树在树上度过了一生的故事,最后垂死的他跃上一个飘来的热气球并在飞越海洋时坠落......柯西莫一生对于现实的痛恨与热爱之情难以言说。
《不存在的骑士》(1959)中查理大帝检阅的骑士阿吉洛夫只是盔甲后面的一个并不存在的人,但是凭着坚忍和忠勇战无不胜,骑士汉波为报父仇就教于阿吉洛夫,但因痴迷于布拉妲梦而失去志向,与朵利斯蒙荣誉之争令阿吉洛夫离开,得到证明后因失望于人性的虚伪与黑暗,阿吉洛夫永远离开,并把盔甲留给了背叛他的汉波......卡尔维诺以现代主义的虚构的荒诞现实映射人类生存,以此思考生命与人性的本质。
《寒冬夜行人》(1979)用九个故事的开始与两个读者发现一本小说装订错误与出版社联系更正的故事交织,用后现代主义的结构拼贴描述了现实的无限可能与生命/死亡撞击的光焰......
《帕洛马尔》(1983)则以散文化的结构描述知识分子帕洛马尔对宇宙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感悟与思考确证人类生命存在的真实与真理。
塔可夫斯基(前苏联1932—1966)回答《通往银幕》记者玛丽亚 丘古诺娃采访时说,当代电影最重要的是真理,艺术家的目标是真理,当艺术家放弃寻找真理就会给他的作品带来严重后果,他还说,艺术家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智慧和领悟力,才能认知他的时代的灵性的真实。
《伊万的童年》(1962)以少年伊万的视角,他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描写了伊万去对岸德军占领区侦查最后失踪的故事,霍林上尉最后在被德军绞死的人的名单里找到伊万的照片,片中穿插了伊万对于和平时代的美好梦境......对于和平与自由的向往与战争的残酷血腥痛楚撞击。
《安德烈.鲁布廖夫》一生的绘画生涯为线索描写了他在一个俄罗斯被鞑靼人入侵时动荡的时代对于自身生命与存在的理解和感悟:既使我们不可避免的罹罪和迷惘,但爱与信念的坚守依然会创造奇迹,依然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理由......
《索拉里斯》(1972)中的宇航员克里斯去索拉里斯星球也就是一个宇航站解决那里出现的问题,在那里重新见到已故的妻子哈莉,但那里的科学家自杀或精神失常,而哈莉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微物质实体,克里斯最后领悟到人类的本质是人的心灵......
索拉里斯也正在变成一个克里斯大脑中的岛屿......
《潜行者》(1979年)中的潜行者宁愿抛弃妻子女儿和作家,科学家一起去探索禁区,这也是人类对于自己生命与精神本源的探索,但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勇气走进那间屋子,那个生命的禁区,是人的内在品质的缺失让我们没法抵达终极真理,但最后潜行者的女儿,一个不会走的病弱的女孩用信念让桌子上的杯子掉在地上。
《乡愁》(1983)中的疯子多米尼克在罗马广场上自焚完成了对于人类的弃绝和爱与牺牲的真理的布道,让在自由与乡愁中挣扎的学者戈尔恰科夫在完成真理的仪式,手持蜡烛穿过浴池后死去.......
《牺牲》(1986年)是塔氏的最后一部作品,作家亚历山大告诉儿子信念能让一棵枯树再生,他向上帝祈祷说如果拯救人类他愿意牺牲一切,最后他烧了自己的家被送精神病院并永远沉默,而他的儿子躺在那棵枯树下说:太初有道,这是为什么?
奥修(印度)关于人的生命的真义的璀璨绚烂的思想让他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智性的一个传奇,他融合人类所有最峰颠的思想与智慧,用绮丽光艳的语言布道着人类生命与生存的真理,其炫目的光彩与锋芒超越文字直指人心,在儒道佛祖基督苏菲禅宗的流布中他说只有一个神,就是你的生命,其它所有的神都会在这里汇合,此刻和这里就是生命的全部真义。
他说:让你的生命的每一片刻都变成黄金片刻,悟道就是忘掉意识,让思想进入心灵,让心灵进入灵魂,尤如让一滴水融入整个海洋;创造就是先接受一切,再忘掉一切,然后让意识在纯粹中重生:人类所有智慧都向着那个终极的智慧融合犹如所有的小径都通向山顶;成道,就是生命本身开出花朵......
(文\朱惠宁)